#持續遷墓改造風貌
清明午時,我到「菜園生命紀念館」祭祖,遇一鄉親微笑迎來。他說,祖先都已移入館內,不用祭墓,方便多了,感謝賴縣長及縣府團隊當初的建設。
這句「感謝」聽來輕鬆,過程卻很艱辛。當年我返鄉服務前,李登輝前總統召見,他提到「要遷墓,澎湖才有未來」。我就任縣長時,縣內墳墓約10萬座,濫葬有7萬餘座,每平方公里有793座墳墓,比常住人口密度還高,有礙觀瞻,影響觀光。
於是,我大力推動遷墓,當時縣府團隊對民眾動以情、曉以義、充分溝通。在我8年任內遷墓2萬5000座,釋放75公頃綠地(約3個大安森林公園),大幅提高土地使用價值,促進觀光。對此,李前總統、馬英九前總統皆大為稱許,因為遷墓棘手,縣市長大多不願碰觸。
要解決濫葬,須一併改善火化場及興建納骨塔。當時縣內僅有1座軍方於47年八二三砲戰時期建造的火化場,火化一具遺體需4至6小時,不敷使用,且空間狹促、悶熱,折騰喪家,有失莊嚴。
於是我排除糾結十餘年的爭議,堅持興建新式火化場,93年菊島福園完工,設置歐洲最新規格火化爐三具,以及先進集塵設備、祭拜室、撿骨室、家屬休息中心,殯葬文化煥然一新。
同時,我規劃興建納骨塔,提供14,747個塔位,並於88年首創「舊墓撿骨進塔」補助,每座補助2萬元,同年火化塔補助亦提高至每具2萬元。在縣府同仁齊心努力下,我上任初期土葬與火葬比為7比3,91年提升至2比8,92年火葬比例已超過9成。
回頭看,當時若不堅持遷墓、蓋火化場、建納骨塔,澎湖不會有今日的清新面貌。未來,我預計再遷2萬座墳墓,並依需求,評估擴建納骨塔,再次改造澎湖風貌。
#賴峰偉
#五星級縣長賴峰偉